網頁

2009年4月2日

《四代香港人》

用了兩小時,反覆閱讀呂大樂的《四代香港人》。當中描述的第四代(出生於1976-1990年) ,正正就是我這一代。

呂大樂開宗明義地說:「第四代,一開始便是輸家。」他指出,由於我們的父母輩(第二代:戰後嬰兒)身處於百廢待舉的時代,機會處處,稍有學歷,就能攀上社會高位。就算是學歷較低的一群,只有憑著努力與鬥心,大多有出人頭地的一天。他們高舉競爭主義,亦將此思想灌輸到下一代,亦即我這一輩身上。

反覆思考,這的確是我們的現況。

我們從小就知道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:學歷越高,前途就越光明。我們都在父母親栽培下的溫室產物,學業是最重要的,其次是「有用」的課餘活動,如琴棋書畫,但這些原用以塑造個性的活動,最終的目的亦是為了學業。

在這個大環境下,我們都被程式化:讀好書,考好公開試,最後進一所好的大學學府,向著所謂的「康莊大道」進發。而個性則是奢侈品,是需要被抑壓的。

在大學裡,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。

工商管理是各大院校中最受歡迎的科目,報讀的學生,有多少是受了父母的影響?(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,現在的準大學生都轉投向教育市場。可是,背後的動機亦是一樣的,工作穩定而且高薪。)在父母的眼中,彷彿除了工商管理以外,其他學科都一無是處。還記得當年我告訴父母,我選了新聞與傳播學院,他們第一個反應是:「讀新聞,你是想做記者嗎?聽說薪金很低,你考慮清楚了嗎?」又例如我一位修讀人類學的朋友,未畢業就不斷被問及將來可以做甚麼。

在第二代人的教育下,我們的目標明確而且單一,個性是奢侈品,是可以捨棄的。就是因為個性長期被抑壓,第四代人最容易出現自我迷失。

這代的大學畢業生,理應是最富競爭力、最有前途的一群。可是,這群被認為是明日之星的第四代進入社會後便發現,就算學歷再高,事業的路途也不是一帆風順,由於已晉身高級管理層的第二代仍然是香港的主流,他們佔據了大部分白領的勞動人口,加上「等上位」的第三代人(生於1966-1975)比比皆是。一直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的第四代,頓時發現自己其實好渺小。他們慢慢發現,原來一直被認為是「最好」的道路,並不是自己「最想」行的。

很悲哀是嗎?

至於我,當我仍然年幼時,我已經知道讀書的重要,但同時我也明白到,學歷並非一切,也不可以此來斷定人的價值。在醫院裡看見人來人往,人生可以好短暫,大家從同一個地方來,最後又往同一地方去,不同的只是過程。所以,我要選擇屬於我自己的人生。

沒有留言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